過去,我一直都是以語法學的好而著稱。很多人覺得語法讓人頭疼,可我卻特別感興趣。可能也是因為那個時候學的語法畢竟都還規整,也就是說,通常是 “必須這么用”,“不能那么用”……因此會覺得記住這些東西,分析會了那些選擇題就很有成就感。
我想每個人都需要承認語法是很重要的,否則語言無法架構而成。可是實際上,任何語言的形成都似乎是說出來的,也就是說,大家先習慣了某個說法,然后有人總結成規律,成了語法。是這樣么? 如果英語也是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只需要知道I’M 3 YEARS OLD。這句大家從第一天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恨不得就被灌輸的表達法,了解它的意思是“我今年三歲”,而不需要知道在這里OLD是什么詞性,是不是 3 YEARS成了副詞性質?還是OLD是形容詞,因為某種原因放在3 YEARS的后面……
今天我在看一本英文書的時候突然不知道怎么就想到我們學過的表達IT’S 45 MILES LONG FROM HERE TO THERE。 我一時突然就怎么也想不起來老師是否有講過這句話究竟每個詞是做了什么成分,還是只是讓我們記住這話就這么說。我突然就懷疑我可能是記錯了。因為我曾經有過筆記寫的是‘IT’S TWO HOURS’S WORK。這個里面是有所屬關系的。而45 MILES LONG卻沒有’S。可是我又想,WORK是個名詞,可LONG 不是,因為有另一種說法”IT’S 45 MILES IN LENGTH! 這個里面LENGTH才是名詞。那么LONG就應該還是形容詞?那么45 MILES就成了副詞了?
我突然發現語法是個有點可怕的東西。它的確讓你了解一些句子成分,卻也容易讓一些人糾結其中,比如我。而一旦在語法上鉆牛角尖,就有可能進行不下去:會在任何習慣表達中想找到各個詞的成分,會開始懷疑自己以前記下的句型到底能否用語法結構解釋的通。
可是實際上,一個詞究竟在句子里做的是主語是賓語是謂語(或者其他相對沒有那么好分析的成分)應該是研究人員在對英語國家的人說的話進行分析總結之后歸納出來的,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學家很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但句子卻還是同一個。我經歷過學校的語法學習,看過輔導書中的語法點的講解?催^張道真薄冰的語法書里的總結,也看過張振邦英語專業的語法書,發現有很多時候他們會在一些問題上歸納總結的不同,甚至連詞類都不同。于是我想,是不是我應該放下執念,讓語法成為點到為止的輔助工具,而更多的去注意積累那些看到的表達方式,不是老是想著將每個詞分析得那么透徹,這樣反而會讓我能在英語的學習中突破瓶頸。
身邊有很多人拿著長篇英文資料讀的很快說的也很快,他們肯定沒有時間在這些過程中考慮語法的問題,一定是在大體掌握了語法的情況下,不在太細節的地方停留。比如他們能把意思說出來,但未必分析得出全部結構,到底是不定式做狀語或者定語之類……也許有好多術語他們甚至都已經忘了。但是這不影響他們理解文章,不影響在看到TODO的時候根據不同的語句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那么是不是語法的學習,如果只是停留在選擇題時能夠有很高的準確率(即便那個題目是個很長的句子),但是在平時閱讀中卻并沒有能很快地閱讀出句子的架構,就等于說走偏了?我的確還是沒有從一些題目的分析中找到對閱讀時長句分析的幫助,還是要反復看幾遍,有時候還是分析不出來。
我也不太清楚,我到底是因為語法沒有掌握好所以閱讀現在提高的慢。還是因為太拘泥于語法了,想嵋一句都給它分析出所以然來,才沒有速度并在很多時候理解的也不準確。我到底是應該繼續對文章閱讀時長句的成分分析,還是應該多讀多看而忽略一些障礙呢?可是我想如果不去做句子的分析的話,不去找老師或者講解糾正對句子成分理解的話,即使讀再多也最多就是多認識點詞,不懂的句子估計還是不會有長進吧……就好比聽力如果只是泛聽而沒有一句句的對比回方跟讀,那很可能聽了很多遍同樣的內容,沒聽懂的地方依然聽不懂,全當背景音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