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學術批評的奇葩 | |||
作者:曹 玥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2/4/25 |
|
||
說明:引用此文請注明出處,并務請保留后面的有效鏈接地址,謝謝!
(二)忽視了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行文風格方面的差異導致的問題 黃衛峰先生指出:漢語同義反復、措詞重復現象普遍,而英語則要求盡量避免重復,如果按照漢語完全譯出來,則“只能讓外國讀者讀而生厭,而且使文章缺乏有機聯系”(第37頁)。此外,作者又指出漢英句子結構有異:“漢語的特點之一就是‘動詞用得較多,除大量的動賓結構外,還有連動式或兼語式等兩個以上動詞連用的現象’”,英語則“‘一句話往往只用一個謂語動詞’……名詞和介詞用得較多”。(第43頁)這就要求譯者在中翻英時要進行必要的“詞類轉換”。作者還提到有時中翻英分段不符合英語思維模式的問題,認為“中文里有時一段話涉及兩個以上的主題,而在英文中,一個好的段落一般只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第46頁)。中翻英隨意分段的問題確實存在,但作者對它的定性值得商榷。其實好的中文段落又何嘗不是應當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一個意思說完就該另起一段。由于中文的一句話由單字組成,而英語句子則由單詞組成,再加上計算機排版規則的影響,從視覺角度說以相同大小字號顯示的英語一句話往往比中文一句話顯得更長,而一個字數較多、意思比較復雜的中文段落翻成英文,如果只用一段往往就會長得嚇人,很可能造成整個文章比例失調,形式不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根據句意把一個中文段落分譯成幾個英文段落。有些譯者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生生地亂分一氣,就會造成文章結構混亂,但這不是“分段不符合英語思維模式”的問題,而是分段不合邏輯,不符合任何語言對于有條理書面表達的要求。 作者的分析中還涉及其他一些翻譯問題,比如語法方面的問題(包括名詞的單復數問題,句子人稱、性、數、時態的一致性問題,多個形容詞共同修飾一個中心詞時的排列順序問題,固定搭配的使用問題等等),標點符號的使用問題,大小寫問題等。作者舉出大量實例,不厭其煩地梳理譯文,分析客觀嚴謹。美中不足的是,上述問題似乎無法歸入“中式英語”項下,因為這些錯誤是任何英語學習者,包括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習者都可能犯過的,并不是中國學習者的中式思維所致。 本書第三部分批評了某些高校英語專業教材在用語、拼寫、標點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其中低級錯誤之多,令人觸目驚心。作者以清楚的實例發出了這樣的質疑:所謂質量較高、名家編寫的教材尚且如此,其他教材的質量又怎么能叫人放心?讀著這樣的教材培養出來的外語人才又怎能指望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呢? 本書第四部分視角較廣,所涉既有明星著裝的時尚事件,又有中美建交的歷史文獻,還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著作和譯作,但都是圍繞著英譯中的翻譯批評,讀來饒有趣味。不過,其中《“信訪”英譯探微》一文與第一部分第二篇文章的內容有所重復,可以進行整合。 第五部分是作者有關黑人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學術論文,與前四部分的翻譯學術批評之間聯系不太緊密,放在書中似有沖淡主題之礙。由于本書為論文集的性質,收錄了作者一段時期以來的學術成果,而非專著,所以全書總體上的體系感、邏輯性就難免欠缺些。 《英語語言文化散論》一書緊扣公眾視線的熱點,直面問題所在,擺出大量實例,力求有裨實用,而不是為批評而批評,空談翻譯及批評的理論,在翻譯批評類的作品中,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屬鳳毛麟角。雖然本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從未在正式刊物上發表過”(第279頁),但是大部分文章已經通過學術批評網等網絡平臺與讀者見過面了,尤其是第一、二部分的文章社會反響熱烈,而第一部分的第一篇文章《對外宣傳工作任重而道遠——評中國政府網英文版中的表達問題》,發于中國政府網開通不久,對其英文版中“Education”部分存在的上百處欠妥的表達進行了分析,經過《公益時報》的深度報道,曾是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個別人無端指責作者的做法損害了中國政府、知名高校的形象,儼然一副“為尊者諱”的遺老嘴臉。對著一個充滿破綻的網頁緘口不言,難道就是維護它們的形象了嗎?中國要融入國際社會,中國的高校要贏得國際聲譽,登上世界舞臺后的亮相很重要,出場時面目不清甚至面目可憎,不是給自己拆臺嗎?一個錯誤百出的網頁不但令人懷疑其嚴肅性、權威性,容易造成誤解和隔膜,而且很可能令人懷疑這個網頁所宣傳的機構的效率和誠信度。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正是出于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為維護中國政府、高校的形象計,才挺身而出,直言不諱,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 黃衛峰先生將自己數年來的有關文章集結付梓,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在翻譯學術批評之路上的一串腳印。走在這條布滿荊棘的崎嶇之路上,個中甘苦,惟當事者自知,知其人者謂其心憂,不知者謂其何求,冷嘲熱諷,暗箭明槍。然茍其心端直,雖被謗而何傷?愿學術批評之路漸寬,前行者一如既往,董道不豫,后繼者代不乏人,聲勢日健,終究造就學風清明、學術昌盛之中華學界。這也算是我讀完《英語語言文化散論》而生發的一點的渴望罷。 [1]周儀、羅平著:《翻譯與批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59頁。 ——本文轉自“學術批評網” |
|||
文章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 取回密碼 | 友情鏈接 | 用戶留言 | 管理登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