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背景:語言根植的土壤 |
作者:劉永科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4-04-24 文章錄入:劉永科 責任編輯:admin |
|
二、學習語言的極致目標 一般認為,人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而不是為了顯示他們可以記住多少語言規則。日常會話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據語意表達自己與人交際,而不需要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規則。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語言是用來交流,學習和傳承歷史與文化的唯一工具。 但是,我們目前的英語學習似乎已經偏離了這個語言學習目的與功能,很多時候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古人有云:“學以致用”,可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發現所學難以致用。難以學以致用的真正原因之一,是我們缺乏實踐的精神。 但是語言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學以致用的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才能夠實現和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和功能。 以上觀點強調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言的實踐意義。但對于這個問題,新的觀點也在不斷產生。 華中師范大學魯子問教授在其《英語教育動態真實原則研究與實驗》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英語教育是語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并指出,英語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并幫助學生形成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 21世紀英語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語言能力是進一步獲得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和手段,英語學習是為了獲得進一步學習外族文化的能力。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文化意識,即通過英語學習了解異族文化,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對比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處理異文化的能力。 三、中國學生如何直面西方文化 多元化是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必然會帶來諸如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本土、批判與繼承等關系的變化。語言和思想教育不能忽視這種變化,必須做出及時的回應。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日趨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對中國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因此,加強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是教育工作面臨的時代挑戰和嶄新課題。 英語教學不能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英語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記得有位大師說過,“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需要滲透西方文化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具備“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亦叫“文化意識”或“跨文化意識”。一個具備文化能力的英語學習者應該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對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異同比較敏感;二、在英語聽讀過程中,能根據英語文化背景自覺調整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并在說寫過程中注意語言的適應性;三、能夠理解和尊重異國文化,并且能夠在文化對比中更深地理解和欣賞本國文化,較好地處理文化差異;四、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生活和勞動。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該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發揚和繼承自己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利用英語語言這個載體,讓世界了解和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
![]() ![]() |